12名留學生成“現(xiàn)世蠅王”,別等出事才反思父母缺位

640-31
這是少年商學院(ID: youthMBA)的第820次分享,作者是中美教育規(guī)劃師、暢銷書《我在美國當老師》作者林杰。我們已獲其授權,并對文章進行了編輯。

640-15

(《蠅王》是英國現(xiàn)代作家戈爾丁代表作,講述一群未成年人意外被困荒島后,因缺乏文明秩序而自相殘殺的悲劇)

現(xiàn)在留學生的年齡越來越小,孩子們的心理成長健康牽動著家長們的心??上н@件事情雖重要,得到的關注卻總滯后,很多時候做父母的都是等著事情發(fā)生了,才采取措施:休學,轉校,留級等等。我曾經也是小留學生,現(xiàn)在已經到了而立之年,回眸自己的過去并細心觀察身邊90后和最新一批00后的小留學生們,我感慨萬分,以兩個孩子的故事,和他們背后的家庭,說說我的觀察和建議吧:

不能輸?shù)哪铑^,終將壓垮所謂的“優(yōu)秀學生”

比如今年認識的一個太原小伙子,Henry,他目前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就讀10年級,住在一個美國家庭里,平時上學,放學,兩點一線,生活很有規(guī)律,跟寄宿家庭和睦相處,關系得當。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對這樣的現(xiàn)狀算是滿意的。

但和他的一次交流卻讓我覺得“別扭”,他身上有一種拘束感,甚至壓抑,說話吞吞吐吐。我為了讓他放松,開始把話題轉移到自己的身上,跟他分享了自己以前當小留學生的不少經歷,其中不乏一些特別個人的故事。終于,當說到自己來美初期遭遇的種種困惑時, Henry 開始慢慢打開自己的心扉,終于向我拋出了隱藏于內心的一個問題:

“你覺得作為小留學生,是否就應該兢兢業(yè)業(yè)地做個好學生?”

640-29

他的言外之意是,他是否可以不規(guī)規(guī)矩矩地過每一天,可否做一些雜事。我猜想他之前在中國的學校以及家里時,肯定是一位“好學生” 、一個“懂事的兒子”。好奇的我又小心翼翼地深挖了一下:“如果你的想法跟別人對你的期望存在沖突之時,你會如何處理?”

Henry說,“我會先把自己的想法放起來。”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過去的自己。我在學生時期,那公認的自律和努力的背后,不少是要表達對父母的孝順,后來,為了對我之前這個“優(yōu)秀學生” 的印象負責到底,我活得也是很不輕松。一個孩子,一直活在他人的期望之之中,沒有內心自由,也就阻礙了成長。

Henry 目前的迷惑不至于嚴重影響生活,他暫時還是能夠達到別人的預期, 做一位“好學生”或者“好兒子”,但是在學習之外的選擇,他既好奇, 想嘗試很多, 又擔心自己成績會受影響,矛盾??!他若沒有留學,迷惑或許還不至于那么強烈—— 在國內大家更多是一心只念圣賢書,但在國外,學生的選擇就太多了。

加上學生本來在中國就讀于一所重點學校,到了美國之后,心里總還是抱著自己是一位“重點學校學生”的定位,任何想“不務正業(yè)”的念頭,都只能被他暫時放棄,又怎么融入這邊多元化的學習呢?

送孩子出國前,測測孩子的心智年齡

另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叫Sam,是要到美國讀本科的。

他的故事很曲折,在中國讀了中學,由于某種原因,又被父母安排到加州讀高中,讀了一年,成績不理想,又轉戰(zhàn)回國讀高中……過去一年,靠著身邊人的“幫助”,他申請到了美國本科。當收到多個大學錄取通知后,他還是一如既往——無所謂,選哪個大學,聽父母的唄。如他父母所言,這是個典型的叛逆少年:不愿意上學,每月零花錢過萬,和父母交流極其困難。

說白了,他的這種行為,其實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Sam 現(xiàn)在雖然已經滿18歲,但是他的心理年齡還處于幼年時期。一個明顯的表現(xiàn)是,當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比如說零花錢,他會選擇離家出走的極端手段來抗議, 這完全不符合一個18歲成年人應該具有的理性和成熟。

雖然我相信大多數(shù)孩子留學是有能力適應的,但是就Sam這類心智遠低于同齡人的學生,建議不合適低齡留學。而留學僅僅是一種問題的逃避,而且問題會變得更大,到最后無法收拾。

和孩子聊天,先聊最近的心情再聊成績

那么我們會問,小留學生的這種問題應該如何妥善解決以及如何預防?答案在于家庭。

小留學生的心理困惑或者問題,絕大時候是跟家庭教育有關系。比如說焦慮是可以傳染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教授Golda Ginsburg研究兒童焦慮就發(fā)現(xiàn):家里有明顯焦慮感的家長,孩子產生焦慮的可能性是一般同齡人的2-7倍。如果家長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很可怕,就是人吃人的環(huán)境,那么孩子們更有可能以同樣的眼光去看世界。

基于這個出發(fā)點,當我為一些小留學生提供升學規(guī)劃和跟蹤輔導的時候,特別是在小留學生的過渡期間,幫助父母管理好自己的焦慮,避免他們無意識地向孩子輸送自己的焦慮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640-30

其次,家長跟學生之間的交流,一定要先關注孩子的內心:多問一下最近有什么令人開心的事情,如一場球賽的勝利,一次老師的贊美;或者是有什么不開心的,如室友之間的矛盾等等。關注內心之后,再了解外在的情況,如學習成績。后者必須在寬松和安全的氛圍之下進行。

 

了解學習成績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在關心他,而不是在審判他。在我發(fā)現(xiàn)Henry 的內心困惑之后,他的媽媽表現(xiàn)很驚訝,原因在于Henry 都是報喜不報憂,極少跟她談到內心深處的矛盾。媽媽著急問我有什么對策,其實解決辦法也挺簡單:

 

真正地去愛——無條件的支持,無條件的接受。當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是無條件的,跟學習成績、大學錄取、比賽名次都沒有關系的時候,他的內心會變得自由、豁達。也只有在內心得到了解放之后,一個少年才能夠開始真正的成長,對外界也會慢慢形成獨立并客觀的認識,教育才一步步開始。你若是父母,下次跟孩子打越洋電話的時候,嘗試一字不提學習的事情,多聊聊家常,看看是否有什么不一樣的效果?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