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文 | 鞠茜

斯坦福教育學碩士

本文摘自《斯坦福極簡心理學》其中一講

少年商學院的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收聽《斯坦福極簡心理學》,今天,我想來跟同學們聊聊從眾效應。每次說到從眾,我都會想起,我一個住在英國倫敦的朋友跟我講的一個叫做“不存在的餐廳”有關的故事。

不存在的餐廳

故事是說,英國倫敦有一個小伙子,他平時的工作是給一些餐廳在美食雜志上寫評論。因為他文筆不錯,所以凡是被他刷過好評的餐廳,排名都會蹭蹭地往上升。時間一長,有一天這個小伙子靈機一動,就想啊,“既然我這么厲害,那如果我自己注冊一家餐廳,然后給他寫好評,能把它刷到排行榜的第幾名呢?”

沒想到他說干就干。他先是就在網上用自己家的地址注冊了一家餐廳,起了個名字叫做“德威小屋”,為了讓這個餐廳看起來還像模像樣的,他還在這個餐廳的網頁上,煞有其事地虛構了一個菜單。

當然,菜肴的名字也很不一般,每一道菜都跟一種情緒有關,有的是叫做“愛情”,有的則是叫做“舒適”或者“開心”等等,的確是吊足了人們的好奇心。至于菜肴的照片,也是盡可能地拍得高大上(下方有給出一些他當時拍攝的美食照片,你可以看一看感受一下)。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但是,要知道他可是零廚藝,也就是說,所有的食物都不是真的可以吃的。就拿這個看起來很誘人的巧克力甜點為例。其實,他就是在一塊海綿上撒了點速溶咖啡粉,奶油呢也是用刮胡子用的那個剃須泡沫做成的,就連上面所謂的“巧克力漿”也不過是油漆罷了。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用海綿、速溶咖啡粉、剃須泡沫和油漆制成的巧克力甜點)

要不怎么說這個小伙子實在很厲害呢,當他開始在各家美食雜志、各個美食點評網站上給這個實際上并不存在的餐廳寫評論之后,他的這家餐廳的排名竟然從原來的倒數第一,慢慢往上升,很快就出現在了大眾的視線里。

聽到這兒,有同學可能會想,那如果有人要來吃飯怎么辦呢?沒關系,這小伙子早就想好對策了,他在自家餐廳的網頁里聲明,本餐廳只接受預約訂位,而一旦有人打電話來訂位呢,他就會告訴別人,預約已滿。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用剃須泡沫和洗碗劑制成的“米其林分子料理”)

就這樣,一家排名靠前、又很難預約的餐廳最后竟然真的在網上成為了倫敦排名第一的餐廳,預定的各種電話和郵件幾乎擠爆了小伙子的手機。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這個時候,小伙子開始覺得有點內疚和不安,他決定要做點什么,既然他已經擁有了一家口碑第一的餐廳,為什么不能真的開門迎客一次呢?于是,他先是用了4天的時間把自己家的破爛不堪的后院,改造成了一個溫馨的家庭餐廳。然后,去超市買了一些速凍食物,準備用來款待客人。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即將被改造成網紅餐廳的后院)

現在你肯定在想,等客人們一到,這個謊言就會被拆穿了吧。結果卻剛好相反,客人們并沒有表現出什么異常,反而對端出來的菜品表示很滿意。甚至還有一桌客人,在臨走的時候,說還想要趕緊再排隊預定下一桌,因為他們覺得在這里吃飯的用餐體驗非常棒。也許是小伙子覺得這樣做實在太不厚道了,他不僅當晚分文沒收,而且半年后就在網上主動承認了自己的作假行為。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客人在改造后的后院用餐)

這就是“不存在的餐廳”的故事。這個小伙子做的事情對不對,我們今天并不討論。我想要問你的是,為什么一家并不存在的餐廳竟然能做到倫敦第一,為什么就連去過的客人也會對那些速凍食品贊不絕口呢?難道他們的味覺同時都失靈了嗎?

原來是從眾心理在作祟

我想,應該不是吧。事實上,這個倫敦小伙子利用的正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有的一種名為從眾的心理效應(herd effect)。所謂從眾,意思就是說,你雖然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你可能就會覺得這盤菜并沒有真的那么美味,但是當你看到大家都說很好吃的時候,你就很有可能選擇放棄自己的真實想法,轉而跟著大家走,也說很好吃了。

這當然并不是一個個例。心理學家們對從眾心理已經做過多項研究。其中最為經典的就要數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所做的“阿希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研究我們到底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

為了不影響實驗效果,剛開始的時候,他并沒有向前來參加實驗的學生,透露實驗的真正目的,而是告訴他們,這個實驗是為了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而且,當一個學生前來參加實驗的時候,他會發(fā)現,房間里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里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那5個人實際上都是阿希事先安排好的托兒。也就是說,在這個房間里,唯有這名學生才是阿希唯一的實驗目標。

實驗中,阿希會首先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后讓大家來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事實上兩張卡片上的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所以任何一個視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做出正確判斷。

但是,請注意了,接下來才是關鍵。在經過兩次正常判斷之后,那5個托兒就會開始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如果是你,在那種情況下,你會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斷呢,還是隨大流,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的錯誤的答案呢?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你可能覺得自己肯定能始終堅持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但結果恰恰相反。雖然有一些人始終保持獨立作答,無視那些托兒的故意搗亂。但有更多的人則完全放棄獨立思考,每次都選擇跟隨大部隊隨波逐流。最后,大約有四分之三的人至少會有一次做出從眾的判斷。

而事實上,在沒有這些托兒干擾的情況下,他們出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阿希從這個實驗證實了從眾心理的存在。也就是說,我們都有可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以大多數人的意見為標準,形成印象或者作出相應的判斷。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為什么會出現“從眾心理”呢?其實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一方面,這可能是出于我們天生就具有的好奇心。你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前方有好多人在排隊買一種美食,你會不會停下來多看兩眼?如果你這時又不趕時間,會不會也想要排個隊買來嘗嘗看?當你站在隊伍里,打開手機搜索一下,發(fā)現這竟然是家特別有名的網紅小吃,這會不會更加堅定了你排隊的決心呢?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所以,最近幾年,有不少網紅店不惜花錢雇人來給他排隊,目的就是為了刺激人們的好奇心,事實上,那些東西是不是真的好吃到,值得你排上幾個小時隊呢,那就見仁見智了。

當然,另外一方面,這可能也是因為我們總是希望能夠做出正確的行為,并且得到別人的喜歡和接受。比方說,我第一次被帶到西餐廳吃牛排的時候,因為我實在搞不懂應該點幾成熟的牛排,所以,當聽到跟我同去的幾個小伙伴都說要五成熟的時候,我也就選擇從眾,也要了五成熟的牛排。

這里我所作出的從眾選擇,就是因為我缺乏相應的信息,為了不至于在朋友面前鬧出笑話,所以才選擇了跟大家保持一致。這里有沒有同學,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呢?

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

巧妙利用從眾效應

不過,請你注意,心理學家所說的從眾并一定就是消極的。比方說,當我們進入圖書館的時候,因為看到大家都不說話,我們也就會自覺保持安靜。所以,從眾效應本身并沒有好壞,用得好了,還可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但是,該如何避免消極的從眾效應呢?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的經驗。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養(yǎng)成“凡事先動腦,后動手”的習慣。當你發(fā)現自己的想法或者做法與別人不同的時候,先冷靜思考,不要急著采用別人的建議,先在腦子里想一想,假設自己真的采取了跟大家一樣的做法,會出現什么情況。

比如說,當年日本福島核電站出事的時候,剛開始,有一小部分人錯誤地以為碘能夠防輻射,于是就去超市里搶購鹽,結果很多人想都不想就加入,把很多地方的鹽都幾乎要搶光了。

那這些人如果能夠設想一個場景,假如過了半年,福島核電站的核輻射真的影響到了中國,而碘這東西如果真能防輻射,那市面上一定會出現與碘有關的藥品,光靠鹽里邊的那點兒碘怎么可能治病呢?而且如果影響不到中國,或者碘不管用,你現在就買了一輩子都吃不完的鹽,豈不是既荒唐又好笑?

好啦,今天就先說到這兒。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一講,你又學習到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知識,叫做“從眾效應”(herd effect),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效應。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以大多數人的意見為標準,作出相應的判斷。這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從眾效應本身并沒有好壞,關鍵要看你用在什么場合,怎么用。要想避免自己落入消極的從眾效應的坑,就要從現在開始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個性,勇于反思、勇于質疑。

當孩子問你,為什么網紅店要雇人排隊

另外,平時你也可以多寫寫日記,通過記錄來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為什么當初會有這樣的想法,自己是否已經受了他人的影響而不自知。所以,可怕的不是從眾,可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從眾。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