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鞠茜
選自《斯坦福極簡心理學》(少年版)
為什么得了銅牌比銀牌還高興?(點擊上方音頻即可收聽,點擊文末圖片即可收聽/訂閱)
2018年,在國際上有一件大事,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我想喜歡體育的同學可能知道,在2月9號到25號這段時間內,在韓國平昌這個地兒舉行了第23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也是韓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冬奧會。
我在家里沒事看著比賽轉播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你覺得當那些運動員站在奧林匹克的領獎臺上的時候,是得銀牌的更高興呢,還是得銅牌的更開心呢?
為什么銅牌比銀牌更開心?
我估計著,很多同學可能都會說,當然是銀牌啦,畢竟名次還是要比銅牌高那么一丟丟的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鞠老師就來跟同學們聊一聊這獎牌背后隱藏的心理學。
說到這個獲獎,不知道這里還有沒有同學記得,在2016年那位被稱為“洪荒少女”的中國游泳女選手傅園慧呢?今天很多人記得她,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她上過春晚,還被做成過表情包在網上瘋傳。而是因為被她的真誠、開朗和活潑所吸引。
我還記得,當她完成里約奧運會女子100米仰泳項目之后,在得知自己竟然獲得了銅牌的時候,先是驚訝地說不出話來,等回過神來之后,就笑著對記者說:“???第三??!那我覺得還是不錯的?!?/span>
“我還想對以前在絕望面前掙扎的自己說,你以前的堅持和努力其實都沒有白費,今天雖然我不是冠軍,但是我已經超越了自己一次又一次,我現在腿都快抽筋了,但我覺得還是挺好的?!?
這番快人快語和率真的表達,感動了無數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她比賽的人,當然,也包括我在內。但話說回頭,你換一個角度想想,傅園慧說到底只不過是得了一塊銅牌,至于那么開心嗎?那如果是金牌,我們還好理解,但這只是第三名呀?
事實上,如果你喜歡體育,經??幢荣?,你會發(fā)現,在很多運動比賽項目中,傅園慧并不是唯一的那一個。
有很多跟傅園慧一樣獲得銅牌的人,當他們站在領獎臺上時,他們臉上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開心,那種愉悅是那么的真實,絕對是發(fā)自內心的快樂,甚至他們可能要比一些銀牌得主還要高興。
我們來一起看看音頻下方的這兩張照片,左邊這位呢,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俄羅斯選手里亞·帕塞卡,你看她笑的多開心呀,當時她是正因為獲得女子跳馬的銅牌而滿心歡喜。
右邊這位,則是奪得銀牌的美國選手凱拉·馬羅尼,你看她就和左邊的里亞·帕塞卡表情正好相反,撅著個嘴巴,一臉不爽的模樣。所以后來還有人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做“人生不爽姐”。
那就奇怪啊,怎么會出現這么反常的事情呢?你一個得到第三名的,竟然能比第二名更加開心?這不符合常理啊。還是說,這只不過是一些個例,并不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呢?
心理學家當然也感到很好奇,于是康奈爾大學的一些研究者們,就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之后,做了一個相關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中,研究人員先是招募了20名對這項研究毫不知情的人,然后讓他們分別對當時獲得銅牌的運動員和獲得銀牌的運動員,在剛剛得知自己名次后以及領獎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進行評價。
結果,在評價者看來,無論是在剛得知自己名次后還是站在領獎臺上時,那些銅牌得主的確表現的,是要比銀牌得主們更加開心。
為了保證實驗的嚴謹性,研究人員最后還聯系了,在包括奧運會在內的各種比賽中獲得第二或第三名的運動員,總共115人,請他們直接對自己獲獎時的情緒做出評估,結果,無論是哪一種評測方式,都顯示出一樣的結果,銅牌得主確實會比銀牌得主感到更開心。
好吧,就算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但這種現象背后到底隱藏的是什么人的心理呢?這種心理狀態(tài)其實不僅限于體育比賽場上,在生活中也挺常見。
咱們來舉一個例子。我想,現在很多同學應該快過寒假了吧,那現在請你閉上眼睛,預想一下你的寒假經歷,你有沒有產生過下面幾種想法呢:
要是我能堅持每天寫點作業(yè),我就不用在寒假最后一天瘋狂補作業(yè)了。
要是我能沒把紅包拿去都買了吃的,我就能存下更多的錢了。
如果我能每天看書1個小時,我也不至于在開學的小考中考得那么差了。
如果我能好好檢查書包,我就不會忘記把課本帶到學校了。
………
如果你有,你也別擔心,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說幾乎人人都有過。這些想法,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它們都跟過去已經發(fā)生的某件事有關。
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有時并不僅僅只會針對現在正在發(fā)生或者未來將要發(fā)生的事兒,而是會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對已經發(fā)生過的事兒進行反思。
特別是當你經歷某些不太好的事情之后,或者說是跟你的預期相差比較遠的事兒,這個時候,你總是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去回想,如果我當時怎么怎么著,那就能怎么怎么著了。
這種“如果……,那就….”的思維方式,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稱為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通俗點來說,就是模擬與過去事實相反的一種思維方式。
兩種反事實思維
反事實思維還可以再具體分成兩種。
第一種叫做上行反事實思維,upward counterfactual。那啥叫上行反事實思維呢。給同學們舉一個例子吧。
我上小學的時候,曾經非常喜歡看《灌籃高手》這部漫畫?,F在很多同學可能都沒聽說過了,不過我相信,你的爸爸媽媽肯定聽說過,這是很多80后童年回憶之一。
在這部漫畫里邊,我最喜歡的就是三井壽這個角色。他也是整部漫畫里邊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三井壽這個人物的經歷可說是一波三折。剛開始,他可謂是一個天之驕子。
因為出色的才能與表現加入籃球隊之后,還曾經獲得過MVP也就是最有價值的球員,但是后來很不幸,因為左邊膝蓋受傷而不得不入院接受治療,在治療期間,由于那種失去榮耀的落差讓他無法適應,結果就使得他開始自暴自棄,誤入歧途,墮落為不良少年。
但好在,最后他還是被昔日隊友喚起了往事與回憶,重新回到了久違的籃球場。但事情并沒有想象中順利。你想啊,一個整整兩年都沒有碰過籃球的人,重新回到球場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這就跟你讓一個從來都不跑步的人,突然要他去跑馬拉松一樣,幾乎是要他的命了吧。所以,就在復出的第一戰(zhàn)最關鍵的時刻,當團隊都需要三井壽的時候,他卻出現了體力不支的問題。
就在這個時候,他開始回憶往事,感到深深的自責,心想:如果自己沒有荒廢過去2年的訓練時間,一直堅持打籃球的話,自己就會有更強的體力,幫助團隊贏得比賽勝利。
他的這種想法,就是典型的上行反事實思維,也就是說,當你想象某件過去已經發(fā)生的事情的時候,如果你覺得:要是當時我能做到什么什么事情的話,那就有可能會出現比實際情況更好的結果了。
所以,你應該也可以感覺到,這種上行反事實思維,其實是很容易引發(fā)我們的各種負面情緒,使我們對未能得到更好的結果而感到懊惱和自責。
那和上行反事實思維正好想法的就是下行反事實思維downward ?counterfactual。
那所謂下行反事實思維,指的就是當你在回顧的時候,你想象的一種可能發(fā)生的結果比現實情況更加糟糕。
比方說,我前一陣春運要趕高鐵回家,本來一般來說,從我家到高鐵站要30分鐘,但那天我擔心路上堵,于是就提前了1個半小時出門,但沒想到,路上堵得特別嚴重,塞得是水泄不通。
等我到了高鐵站,時間剛剛好,只差5分鐘車就要開走了,我就回不了老家了。真是不幸中的萬幸。換句話說,下行反事實思維比較容易讓人產生幸福感和滿足感。
現在,讓我們回到剛開頭咱們提到的那個問題,為什么得到銅牌的會比得到銀牌的還要開心呢?其實這種情緒上的差別,就跟他們在獲獎后所產生的不同方向的反事實思維有關。
在銀牌獲得者眼中,他們是朝上看的,他們盯著的是那個金牌獲得者,在他們心中,他們想的是,要是我再快哪怕0.1秒,那么今天站在最高處的那個人肯定是我啦。所以,想當然,他們的內心自然是充滿了抱怨和悔恨。
但是,銅牌就不一樣了,就像傅園慧說的那樣,能得到銅牌就不錯啦,要是稍微再慢一點點,可能都根本無緣站上這個領獎臺上接受眾人的矚目。
而且,傅園慧曾經一度以為自己最多就是個第四名。所以,在聽到記者告訴他,她是跟別人并列第三的時候,她當然就更開心了。她的這種心態(tài)就是下行反事實思維。
既然這種下行反事實思維可以讓我們感到更開心,那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以后應該都用這種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呢?
答案是不一定。的確,下行反事實思維帶來的正面情緒能給我們帶來愉悅的感覺,而上行反事實思維卻會讓我們感到懊惱、痛苦。
所以,當我們在面對已經發(fā)生的事情,能夠看到一種比當前事實更壞的結果的話,我們就很有可能走出自怨自艾,甚至在幾秒鐘內,心情就“多云轉晴”,重新變得樂觀。
但是,我要提醒同學們,下行反事實的思維方式看上去人畜無害,但也可能導致“目光短淺”。有人可能會為了得到這種即刻的情緒滿足,沉浸其中,結果卻忘記了要繼續(xù)付出與努力,才能收獲到更好的結果。
回顧過去總是最為簡單的,但真正能讓你成長的是當下的感受和行為。所以,請停止抱怨差一分就通過的升學考試,繼續(xù)復習,繼續(xù)背單詞,繼續(xù)做練習。
請停止后悔把壓歲錢全部都花掉,開一個銀行賬戶或者準備一個存錢罐開始把每一分錢都存起來;請停止后悔和好朋友的吵架,準備一個他喜歡的小禮物前去道歉。請別再繼續(xù)沉浸在過往的回憶里,開始行動吧Just Do It!
相關推薦?|?孩子在學校里學習各種知識,卻唯獨少了一門關于“人”的學問,少年商學院世界通識音頻課之《斯坦福極簡心理學(少年版)》,便是絕佳補充,通過一個個有趣的心理學經典實驗,與孩子揭秘看似平常的日?,F象背后神奇的心理動因,更好地認識和駕馭自己的心靈,做一個快樂、理性、幸福的人。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訂閱全集。
要發(fā)表評論,您必須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