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是少年商學院微信(ID:youthMBA)分享的第107篇文章,來自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博客PSYblog的“兒童的妙想世界”,共十篇,今天分享第三篇,關于兒童學習發(fā)展。
兒童是如何知道地球不是平的?
? ? ? ??關于兒童時期學習過程的經典實驗指出:真正的理解建立在放棄固有的成見之上。
? ? ? ??想想那些我們都慢慢接受的知識:人類是從猴子進化的,用字母代替數(shù)字可以幫助解決問題,地球是個繞著太陽轉的圓球。他們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周圍的事情,這些事實如今看來微不足道,似乎上學時只用一天的課程就可以掌握。
不論這些概念現(xiàn)在看起來多么明顯,曾經一度我們無論如何也弄不明白,那時候我們堅信算數(shù)只能用數(shù)字、人類是特殊的物種,而地球是平的。孩子們如何扭轉了對世界的理解,這是兒童心理學中最引人入勝的領域之一。不過這不僅僅與兒童有關,我們總要時不時地接受新的概念——雖然可能不是物種起源這么重大的問題。
? ? ? ??我們很容易認為學習主要與記憶有關——特別是糟糕的教育中,學習就是死記硬背。當然更好的學習方式,不僅是知其然,還要只求所以然。那么是何種認知過程讓我們從死記硬背發(fā)展成真正的理解呢?
? ? ? ??Stella Vosniadou 和William Brewer 曾經進行過一項經典的兒童心理學實驗,讓人們了解了我們如何“知其所以然”。實驗的根據是一種叫做“心理模型”的認知心理學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我們先建造一個解釋某件事情原理的心理模型,然后測試這個模型,以獲得對于周遭的理解。這個理論指出在我們理解一個概念的過程中,可能有一系列的中間點,每達到一處都了解了事情的一個部分而非全部。
? ? ? ??Vosniadou 和 Brewer希望從這些心理模型的中間點中找出證據說明理解的發(fā)展過程。
地球是什么形狀的?
? ? ? ??Vosniadou 和 Brewer在實驗中共采訪了60個6-11歲的孩子。每個孩子需要回答48個問題,開始的問題很簡單:“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后面的設計的問題則更有試探性,用以了解孩子有關地球的心理模型。
? ? ? ??盡管大多數(shù)孩子開始的時候都說地球是圓的,研究者很快發(fā)現(xiàn)孩子們有各種各樣的心理模型。當問到如果你年復一年一直走路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很多孩子說會掉下去,考慮到他們認為地球是個圓球,這個答案讓人吃驚。有些孩子甚至說你會掉到其他的星球上。還有孩子說雖然地球是圓的,但我們住在地球里面的一個平面上。
? ? ? ??最初,這些答案看起來雜亂無章也不具統(tǒng)一性,好像是孩子們自己編造出來的。但隨著進一步提問,出現(xiàn)了一個明確的回答模式(括號的數(shù)字包含了具有該種心理模型的孩子的數(shù)量)
理解的發(fā)展
? ? ? ??以上結果說明我們需要一個發(fā)展過程來接受一個本來猶如天方夜譚的全新概念。日常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地球一定是圓的。否則,向下的重力會把我們拽到。這是我們最初關于地球的“心理模型”。之后我們被告之地球差不多是個球形,而我們盡力改造原有的模型,但過了一段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陷入了兩難的處境。
? ? ? ??這些心理模型的中間點指出,我們?yōu)榱伺逡粋€新的概念,最初想通過某種辦法,將其歸入已有的理解中。認為地球是個空心球,或者認為有兩個地球就是這樣的例子。這兩種模型都希望能同時維持“地球是平的”和“地球是圓的”兩個概念。
? ? ? ??讓孩子很難學習新知識的是從日常經驗得來的固有思維:地球是平的。如果他們不能放棄看待地球的老眼光,就很難全部接受新的觀點;他們只能創(chuàng)造一個不倫不類的混合體,偶爾也可能有些奇思妙想。從個人經驗得出的建立起的固有思維很頑強,是很難放棄的,即使矛盾的證據明明白白地擺到面前。有時候,真正的理解有時候并不僅僅是學習新的觀念,而更多的是放棄原來的觀念。
要發(fā)表評論,您必須先登錄。